翻译可口可乐的中国文人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传闻,“可口可乐”四字就是请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蒋彝翻译的,笔润三十美元。


在阅读本文之前,从可口可乐官网查到如下信息:


1927年刚刚进入中国时,“Coca-Cola”有个拗口的中文译名“蝌蚪啃蜡”。独特的口味和古怪的名字,产品销量可想而知。


到了1930年代,负责拓展全球业务的可口可乐出口公司在英国登报,以350英镑的奖金征集中文译名。旅英学者蒋彝从《泰晤士报》得知消息后,以译名“可口可乐”应征,被评委一眼看中。


“可口可乐”是广告界公认最好的品牌中文译名——它不仅保持了英文的音节,而且体现了品牌核心概念“美味与快乐”;更重要的是,它简单明了,朗朗上口,易于传诵。


中文的可口可乐是在全球所有译名中,唯一一个在音译的基础上具有实际含义的名称。在2008年中国首次举办的奥运会期间,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项目的一部分,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可口可乐公司将中文的“可口可乐”印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可口可乐产品上。这个项目的名称就叫“美味与快乐(Delicious Happiness)”。



蒋彝,字仲雅,又字重哑。生于江西九江书香门第,自幼从父亲习书画,深得东方艺术精神之根基。青年时期,入东南大学习化学,投笔从戎赴北伐,仕官三县求变革,后痛心政治腐败,辞官乘桴赴英伦。


作为饮誉国际的散文家、画家、诗人和书法家,蒋彝旅居英美凡四十余载。这位翩翩独行的中国君子,以笔名“哑行者”出版了隽永的系列画记,文画互映、诗书交融,用一双温柔的“中国之眼”关注泰西的风土人情,畅销于西方数十年。他先后任教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堪称“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


1975年,蒋彝回到阔别四十二年的祖国,与妻女团聚。1977年,逝于北京,归葬庐山脚下马迥岭公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1952年,蒋彝在美国雅典娜图书馆


二次世界大战的盟国,是渐次投入的:中日战争早在1931年就开端,1937全面抗战开始。英法苏美等国政府,都要等火烧眉毛,才被一个个拖入战火。但是反法西斯阵营的人心向背,却是早就分明不爽。


这些国家的民众,对于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同情,造成三四十年代文学与文化交流中的一些“异军突起”。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938年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至今人们争议未休,是否瑞典王家学术院的老先生们,都被情绪弄混了文学眼光。林语堂作为幽默散文大师,在中国越写越短,短成“语录体”,三十年代下半期,却在美国成为英语长篇小说名家。


蒋彝的名盛一时的《哑行者画记》系列,也可以说是爆了个这样一个冷门。这位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师,1933年来英,几乎是流落他乡。1937年因为老家沦陷于日寇,忧伤不已。到湖区分散一下心情,用小时候父亲教的一点中国画技巧,在笔记本上作了一点小画,记了一点感想。无非是触景生情,想到家乡的庐山,水光山色,景似人非。



蒋彝画作


回到伦敦后,出版商无一感兴趣,最后答应出版的,要求不付稿费,仅赠书六册为报酬。而且反对英文标题“哑行者在湖区”(The Silent Traveller in Lakeland)。一个中国人游湖区,有什么必要装聋作哑?正是国际局势紧张之时,弄不好招来警局调查。蒋彝坚持“哑行者”的笔名。此书出版后,一个月内第一版全部售罄。此后再版八次,大受欢迎。


英国名作家里德(Herbert Read)在序言中说,“蒋先生闯进我国的圣地,以中国方式致敬。”他说到了点子上。英国读者正是想看到一个中国人,有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眼光,竟然也能赏识湖区——出英国大诗人的地方。


蒋彝画作


本来说,一个泰国人,一个巴西人,都可以写出这样的书。但是中国文化肯定有所特殊,使他们能独自艰苦抗战,又赏识英国的自然风光。说起来,这只是一种情绪,集体的情绪,就是民气。民气落到哪位作家身上,就是说不清楚的福气。蒋彝也承认,他的《中国书法》一书,销行极佳。大都是进驻英国的美国大兵,买了寄给父母,作圣诞礼物。礼品购书,是借书祈福,最容易看到民心所向。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蒋彝共写了十本“哑行者画记”:湖区,伦敦,战时,北英格兰(Yorkshire),牛津,爱丁堡,都柏林,巴黎,纽约,波士顿,旧金山,日本。一看标题就明白,前六种作于二次大战期间,后六种作于战后,是借“成名作家”余音,出版社认为读者会继续感兴趣。的确读者的第二种不太好分析的情绪,是对作家的景仰。有此景仰,看着就好,买了再说。但是前几种的不断重版光景,不再见到。现在我们在旧书店往往能找到的,是蒋彝的战时诸种“画记”。


中文版《伦敦画记》


我如此一说,似乎蒋彝是浪得虚名。并非如此。看蒋彝的书,的确有其魅力。首先,他的画,有点类似丰子恺的稚拙可爱,英国人可能没有想到康斯塔布尔的乡野画境,特纳的雾中意趣,在中国人手下,变成另一番新鲜。如果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画家,反而不见得讨好。同样,蒋彝的英文笔记,明显是一个东方人写的,句子明快清晰,用词平易。间或穿插一些中国民间故事,对照英国景色,确实有趣。



蒋彝书中还有一些他自己的五七言诗题画诗,自己译成英语。原作很一般(汪涛先生称之为“对课应景之作”),写成英语反而有点意思。这样有意“露拙”,反而让读者觉得是一种“诚实的中国人”风格。无怪乎蒋彝写了二十多本英文书,从来没有发表一篇中文。从他画上题的诗来看,似乎还是不发表为妙。


甚至,蒋彝从来也没有让人翻译他的作品成中文。看来他心里清楚,他的英美游记,是写给英美人看的;他用毛笔勾勒的英美风景,是画给英美人看的。正如他的其他英文著作,介绍中国绘画,书法,熊猫,不是说中国人看不上,而是搬回中文,就失去了“文化易位”的新鲜感。


我唯一见到的蒋彝的中文书,是《重访中国》(China Revisited)。英文原本出版于1977年10月,蒋彝刚病逝于美国(此处笔者有误,蒋彝于1977年10月病逝于北京),中文本由香港三联另请人翻译,出版于1980年,如果蒋彝地下有知,肯定睡不安寝。


的确,蒋彝知道自己不是林语堂,做不到英语是优雅的英语,中文是漂亮的中文。蒋彝原先根本不是文人:他出生于1903年,在东南大学攻读无机化学,毕业后做过中学教员,在程潜的北伐部队里做过事,后来任芜湖县长。


1933年,在九江县长任上与省长熊式辉大起争端。熊是军人当政,正不可一世,蒋彝只能弃官而走,暂避欧洲。因为几乎不懂英语,只想一年即赋归。由于在东方学院任教,加上写中国绘画的书销得不错,略为迟留,也还是想1937年回国,因为家中留下半身不遂的妻子,带着四个子女。战火一起,长年不息。蒋彝就成了永久的哑行者。一个三十岁以后才学英文,才动笔写作的人,不是一本书碰巧走红,而是再接再厉,出版了二十多本英文书,赢得了英语散文家的名声。能有此成就,真非易事。不完全是时势使然而已。


曾听到传闻,说是Coca Cola公司,产品随着美国大兵进入远东,急于有个中文牌名。请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蒋彝翻译一下,笔润三十美元。蒋彝给了“可口可乐”四字。可口可乐公司靠此一译,三十美元花得真值。


可惜,此事我无法得到印证。蒋彝书中,写到自己生平之处颇多,从未提及此事。但这四个字可以说是现代汉语的第一名译:音义双全,恰到好处,平易顺口,毫不牵强。现在的许多洋货译名,与此相比,真是丑陋的很,简直是破坏汉语。我倒是认为,凭此四字,蒋彝可以流芳百世。


*本文原刊于《中华读书报》1999年11月17日,原题为“蒋彝这个哑巴太会说”,作者赵毅衡。由于当时蒋彝先生著作还未大量引进至国内,故本文与现实状况有些出入。文景现已出版蒋彝作品《伦敦画记》《爱丁堡画记》《牛津画记》《湖区画记》。


译匠编辑,本文来源:《中华读书报》1999年。

发布于 2021-03-24 14:39:55
还没有评论
    旗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