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金融术语叫 Zombie Bank,直译成“僵尸银行”可以吗?

看到一个金融术语叫 Zombie Bank,直译成“僵尸银行”可以吗?

被浏览
0
今天,是余生的第一天。

INVESTOPEDIA上对 Zombie Bank 的释义如下: A zombie bank is an insolv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 that is able to continue operating thanksto explicit or implicit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They have large amounts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on their balance sheets and are kept afloat to prevent panic from spreading to healthier banks.(僵尸银行是指在政府的明示或暗示支持下能够继续经营的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 他们的资产负债表上有大量不良资产,并保持浮动状态,以防止恐慌蔓延到更健康的银行。 )


僵尸银行Zombie Bank 指那些金融机构,其经济意义上的净资产已低于0,但仍然在政府支持下偿付债务并保持运营。这一词汇被Edward Kane在1987年使用,后被应用在1993年日本危机中的银行。


始于1990年的房市和股市暴跌,将日本各大银行推入资不抵债的境地。该国并未遵循美国提供的强硬建议——进而关闭这些银行或对它们进行资本重组——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容易的应对方式。通过提供公开或不公开的担保,以及零星的政府纾困,日本让这些银行保持着最低限度的运转。由此产生的“僵尸银行”——既无活力,也未倒闭——不可能对经济增长形成支持。日本经济因此经历了一段表现疲软的时期,即所谓“失落的十年”。


僵尸银行”作为一个词汇,最早出现是在1987年,美国波士顿学院金融学教授爱德华·凯恩(E dw ardK ane)用其来解释日本经济“失去十年”的成因,指出当时一些日本银行虽已资不抵债、失去生存能力,但由于政府怕其破产会引发更严重的金融混乱,于是在政府的输血下,这些银行还能勉强维持运转。   对于这种状态,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曾有过很深入的研究。按照他的更简短的定义,所谓“僵尸银行”,即指“破产的银行获得政府的长期生存支持,但实际上银行已不再提供贷款”。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但银行业这种既无活力、又不倒闭的状态,不仅难以对实体经济产生支持,反而成为实体经济的拖累。于是在某种程度上,“僵尸银行”也成为日本“失去十年”的代名词。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让许多美国人感到恐惧的是,美国政府的大力资助,不仅将纳税人的血汗钱付诸于险境,更使得许多华尔街企业有被“僵尸化”的趋向。记得当时对此感到焦虑的美国前国务卿贝克就一再警告说,美国“将面临美国‘僵尸银行’长久存在、以及美国经历‘失落的十年’的风险”。   当然,有了日本的教训,美国人的应对策略显然要好了许多。至少经过一轮轮压力测试,按照伯南克2009年3月的解释,美国的情况非当时的日本所能比,至少在他看来,没有一家大型美国银行是僵尸机构,因为它们还都能提供贷款,生存能力无虞。美国银行业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僵尸化”,随着经济的逐步好转,华尔街基本告别了生存危机。   但在欧洲,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却很快将德夏银行打为最典型的“僵尸银行”。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法国和比利时合资的德夏银行得到比利时、法国和卢森堡三国政府64亿欧元的注资,方渡过难关;但难以消化的不良资产,最终让该银行难逃欧债危机的大劫,2011年10月,德夏银行最终被分拆。   从德夏银行的遭遇以及日本“失去十年”中看出,“僵尸银行”与“政府之手”紧密相连。如果按照市场规律,这些银行早该被市场淘汰,但正是因为政府的介入,这些银行方能苟延残喘。从短期来看,政府注资有助于避免市场的崩溃;但从长远来看,僵而不死的结果,却为更严重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欧债危机之所以迁延至今,既同银行“僵尸化”有关,更同对“僵尸银行”的恐惧症密不可分。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要应对欧债危机,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就是发行欧元债券或让欧洲央行成为“最终贷款人”,这随即遭到德国的拒绝。其中原因,除了德国需要让渡自身利益外,德国还担心会触犯道德风险,救助了不该救助的对象,扶持了不该扶植的银行,从而让僵尸横行,经济遭到更大劫难。   智库“开放欧洲”经济学家拉乌尔·卢帕勒尔就曾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欧洲央行出手固然可避免银行挤兑,但同时也会制造出一批“僵尸银行”,最终的结果是纳税人为此付出更大代价。在金融危机中,欧美普遍存在的国有化恐惧,其实或多或少也同“僵尸银行”有关。   当然,有“僵尸银行”,也必然有“僵尸企业”。比如,对于日本“失去十年”,除了经济学家普遍归咎于“僵尸银行”外,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这同日本银行业不断向一些不良企业注资有关,注资的原因也是所谓这些企业“大到不能倒”,但不倒的结果,就是这些企业债台高筑,可勉强生存,却缺乏必要的活力。在一些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学者看来,这种困境,其实正是政府救市造成的市场失灵的结果。对国家来说,至少在有些时候,市场有规律,救市须审慎。



关于作者
今天,是余生的第一天。
推荐标签
换一换
推荐专题
换一换
旗渡客服